【卢正浩】从茶山索道到无人机:跨越时空的农业运输奇迹
近日,农业无人机吊运成为热点,这项低空经济的新兴应用,正以其高效、安全、低成本的优势,解放着山地、丘陵地区的农业运输。在梅家坞村,无人机正将菜籽饼肥轻松运送上山。而当我们赞叹科技改变生活时,梅家坞茶山间那几座屹立不倒的水泥桩,却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半个多世纪前——那里,早已埋下了一场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奇迹,一场由卢正浩带领村民创造的“索道传奇”。
今天,站在梅家坞的茶园里,那伫立在山间的水泥桩依然笔直挺立,像无言的丰碑,诉说着那一代人敢于创新、艰苦奋斗的风骨。在无人机已成为现实的日子里,这些水泥桩或许让游客摸不着头脑,但梅家坞的村民们,仍对当年的茶山索道津津乐道,对卢正浩那超前的想象力佩服不已。
总理嘱托下的破局之举:肩挑背扛的终结
解放初期,周总理视察梅家坞时曾提出,茶园要向电气化、机械化发展。时任梅家坞村党支部书记的卢正浩,将此话牢记于心。他不仅推动了电炒茶,更将目光投向了采茶季最棘手的难题:运输。
那时的西湖龙井采摘三季,从3月份西湖龙井开采到10月份采摘结束,生产队的社员们要经历长达6个多月的茶忙期,清晨上山采茶,午后便需肩挑数十斤鲜叶,跋涉下山,往返一个多钟头。这不仅劳动强度极大,更致命的是,鲜叶在箩筐中闷压、耽搁,品质急剧下降,直接影响了西湖龙井的茶叶品质。卢正浩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在他脑中成型——修建一条茶山索道。
图/梅家坞“十月”高级社社员正在采茶
“茶山电动牵引索道”:一个时代的工程奇迹
1960年,在卢正浩的极力推动和上级支持下,命名为“茶山电动牵引索道”的工程正式启动。这条索道由省里支持、梅家坞生产队出人施工、卢正浩设计筹划,凝聚了多方智慧与汗水。
图/索道设计图
建成后,全长1160米,最大日运送量可达24000公斤,相当于240个劳动力挑一天。而管理索道只需3-5个劳动力,提高工效80倍,茶山索道从梅家坞村口一直延伸至三分叉顶。主要功能是茶忙时输送午饭和新摘的青叶,午饭是从下往上送,青叶是从上往下运。到了冬季时,茶园管理需要肥料,也靠索道来输送。大大解决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运输问题,极大保证了鲜叶的品质,堪称当时农业机械化的典范。
穿越历史的呼应:索道精神与无人机时代
当年,卢正浩用索道解决了“最先一公里”的运输难题;今天,我们用无人机延续着同样的使命。
图/梅家坞三分叉
索道需要打下坚固的水泥桩,架设钢铁的脉络;无人机则需要建立通信网络和起降点。它们都是时代技术条件下的“新基建”。卢正浩的索道,是那个一穷二白年代里的“硬核科技”,其魄力与远见,丝毫不亚于今天任何一个前沿科技的开拓者。
(*注:“最先一公里”指的是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被采集并运出村庄到达第一个制作、集散中心的过程。)
图/周总理(中)伏罗希洛夫(右)观看梅家坞妇女炒茶,卢正浩陪同
从卢正浩的索道到今天的无人机,变的只是技术形态,不变的,是中国人用智慧与汗水征服自然限制,创造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。这,就是穿越时空的奇迹。
(来源:卢正浩西湖龙井茶庄)